如何跟上医院发展不掉队?药学人的未来在这里 | 健康界专科会

2019-10-25 16:20 来源:生活健康

不得不承认,在医改浪潮下,药学服务愈发受到重视。

在10月24日第八届中国医院临床专科建设与发展论坛中,有关“药学”的分论坛——构建用药安全新生态暨《用药安全》新书发布会,被单独设置为专场。现场座无虚席,足以证明现在药学人及未来药学人对药学发展的关注。

“如何能有效保证用药安全,我心里也没底。”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医疗管理处副研究员王曼莉坦陈道。“我国药师的现状,一方面是人员总数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人员能力水平脱节。在适应当前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总体形势下,我们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朱珠表达出药学发展的重要性。她将医院比作航母,“任何一艘航母都可能造成‘元气大伤’,药剂科作为医院内非常重要的科室之一,同样如此。药学人要奋起跟上医院的专科建设和医疗服务。”

本场论坛由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特别支持。“赛诺菲除携手药学界一起推动合理用药之外,未来还将致力于引进新药,近一年上市了治疗糖尿病的利司那肽、治疗多发性硬化的特立氟胺、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普乐沙福,即将上市全新PCSK9抑制剂阿利西尤单抗和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生物靶向药物等,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赛诺菲大客户市场部高级总监史秀表示。

致辞嘉宾依次为: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朱珠、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医疗管理处副研究员王曼莉、赛诺菲大客户市场部高级总监史秀

究竟,药学人的未来在哪里?用药安全生态又何以为“新”?其他行业的思维如何用在药学建设中?或许能从以下5位专家的介绍中,得到答案。

“护士是用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和最后一道屏障”

十一假期上映的《中国机长》中,有一句话打动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肖明朝——敬畏生命、敬畏职责、敬畏规章。曾经,“护士打错吊瓶,病人突然离世”“某某儿童医院回应‘护士偷换注射药’:护士停职”“5岁脑炎患儿被输错药死亡!宜兴市卫健委通报已辞退两名当班护士”等一则则新闻被曝出,令肖明朝十分痛心,也让他更加重视起护理人员工作的规范性。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肖明朝

“在患者安全事件中,用药错误是护理管理者最揪心的!”肖明朝逐字强调,“而医院的常态与大家的心态却是:医生可以开错、药师可以拿错、护士可不能用错。所以,护士在用药安全上就自然成了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后一道屏障。”

肖明朝指出,本世纪以来,患者安全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不要受到伤害”已成为共识并被卫生保健人员遵从。患者安全文化不仅在医疗机构兴起,也向社区、家庭和个人影响。中国在推进患者安全过程中,医务人员的自身安全是患者安全的前提,患者安全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不要再把负面事件当成威胁,而应把它当成学习机会”

“用药错误是医疗损伤和可避免伤害的主要原因,每年与用药错误相关的全球费用估计为 420 亿美元,约占全球卫生支出的1%。”《药物不良反应杂志》主编王育琴这句话令人震惊,“这也被排在患者安全主要挑战排名的首位。”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主编王育琴

对此,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着颇多临床经验的王育琴提出了一个新概念——黑匣子思维。她指出,这一概念是受到航空业的启发——从“小”错中吸取教训,例如,当有飞机距离过近、飞行高度错误等情况,就要及时上交报告。若超过10天才上交报告,飞行人员将会受到责罚。“引用到医护人员身上就是:不要再把负面事件当成威胁,而应该把它当成学习的机会。”

2017年,WHO启动第三次全球患者安全挑战——“药无伤害”,并提出了明确目标——争取在五年内将全球范围内严重、可预防的用药错误减少50%。对此,王育琴给出的建议是:发展智慧药学。其中包括智慧审方,即“智能化处方/医嘱前置审核”系统,信息中心为系统给予技术支持;智慧预警,即系统推送预警信号,药师进行关联性判断;智慧指导,即开发的用药指导APP。

“高警示药品引起的错误可能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则后果严重”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主任药师刘芳特别强调,过去习惯性称之的“高危药品”,其含义并不准确,正确说法因为高警示药品,是指若使用不当或发生用药错误,会造成患者严重伤害/死亡的药品。其中,不得不去重视的特点之一是:高警示药品引起的错误可能不常见,但一旦发生则后果非常严重。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主任药师刘芳

刘芳指出了高警示药品分级管理策略,共有三级。A级:高警示药品管理的最高级别,是使用频率高,一旦用药错误,患者死亡风险最高的高警示药品,医疗单位必须重点管理和监护;B级:高警示药品管理的第二层,包含的高警示药品使用频率较高,一旦用药错误,会给患者造成严重伤害,但给患者造成伤害的风险等级较A级低;C级:高警示药品管理的第三层,包含的高警示药品使用频率较高,一旦用药错误,会给患者造成伤害,但给患者造成伤害的风险等级较B级低。

在刘芳看来,高警示药品管理策略的研究,是十分重要且十分必要的。“它不仅能给全国医疗机构高警示药品管理提供一个可参照的模式,还为医疗管理部门对高警示药品管理的督导检查提供依据。”

“点面结合并持续改进用药安全”

曾经登上春晚舞台的《千手观音》,已成为一代经典节目,殊不知,台上表演的18位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员,都是因为药物致聋。“‘是药三分毒’这个观念早在明代就被医药学家所认识。患者安全问题是医疗行业永恒的主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务处处长王惠英说道。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务处处长王惠英

王惠英从医务管理的视角,阐述了她所理解的医护安全用药。她引用帕累托法则——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这道出了用药的现实:80%的用药错误集中在20%的药物上。在她看来,想要缓解这一问题主要是八个字——点面结合、持续改进。

8字背后营造了一种安全文化:不责备员工,认为每个人都会犯错;不安全事件80%由系统或流程原因引起;强调“发生了什么”而非“你做了什么”;鼓励实时上报和匿名方式。

“为用药安全营造“生态系统”,也是医疗机构用药管理的核心”

早在几十年前,那时候的医院还没有普及互联网,用药医嘱都是写在纸上,药房里几乎没有自动化设备。而当今的医疗信息化、人工智能都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

初听“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会让人认为是一家民营医院,其实不然。它虽仅有十余年历史,但却是由天津开发区政府投资兴建的公有制医院,也是滨海新区首家三级甲等医院。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信息部主任李军

在2015年,医院先后通过了HIMSS6级和7级,可以说其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经到达了一定高度。据信息部主任李军介绍,院内不仅在用药方面实现了闭环管理,还在全院很多临床工作过程中采用了闭环管理。借助新的BI决策支持系统,将数据挖掘生成信息成为一种习惯。电子病历系统在抗生素合理应用方面也已经实现了高水平的临床决策支持能力。李军表示,信息化的建设能实现四大目标,一是改进医疗安全,二是提升医疗质量,三是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四是提升患者满意度。

众人话“安全”——如何构建用药安全的“生态环境”

对话主持嘉宾: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朱珠

现场对话环节

Q:在历年的《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中,肖明朝副院长将“确保用药安全”从第五位争取到第二位,其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肖明朝:尽管在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号召要把用药安全达成共识,但我国做得并不成功。到现在为止,国家都没有把“医疗安全”和“患者安全”两个概念搞清楚,一直沿用的是前者而非后者。二者的最大区别就是到底以何为中心。其次,医院、医护这虽然开始重视患者安全,但程度并不够。患者安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患者参与。

Q: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医生、患者在开药、吃药时少犯错误?

王育琴:在当下大数据时代,应该让更多技术应用起来,让它们在流程构建、临床决策系等方面发挥作用。之于病人层面,他们该如何用药,是否可以通过声音+图像的双重方法让其获悉。我相信在未来,这些新科技会帮助我们把理想变为现实。

Q:面对众多触目惊心的事件,在构建医院医疗安全上最难的是什么?

王惠英:最难的是如何让医生、药师跟医院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因为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其次,就是用药管理成本的控制。

Q:在《我国高警示药品推荐目录》陆续面世后,刘芳药师是否收到了来自患、药师或医生的反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刘芳:我印象最深的是很多医务人员的疑惑,他们会认为这些药每天都会用,且很多病人用过多次都没发生过不良事件,你把这些要放在高警示药品中,到底有多大的意义。但我想强调的是,用药安全与疗效不一样,用药错误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后果非常严重,归根结底是观念上的不同。

论坛最后,是《用药安全》新书发布仪式。这本书由北京协和医院朱珠教授、北京妇产医院冯欣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刘芳教授等十余位业内专家,共同组织翻译而成。作者将这些学科的思想、理论、方法融为一体,相互交叉,共同为保障用药安全建言。本书的编著者玛丽·P.塔利与布莱尼·迪恩·富兰克林,都是国际防范用药错误领域的著名学者,该书其他撰稿人既有医疗机构的药师和医师,也有医学/药学教授、医疗卫生管理人员、心理以及法律方面的专家。

《用药安全》如同剥洋葱一般,一层一层地完整剖析了临床用药的全过程:始于用药流程策划的角度,逐渐深入临床开具处方、调配、给药、监测的一系列过程。不仅讲述了药物处置流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具体实施的方法。其告诉我们,防范用药错误要综合处理,多管齐下,要从人、管理和硬件(环境、技术设备)着手,使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时俱进,使医疗管理更趋完善。


 
(责任编辑:热血青年)

推荐阅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