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的前世今生,土生土长到留洋镀金,不变的是什么?

2020-05-19 17:50 来源:青年健康网

大家可能不知道,“水果之王”猕猴桃原产地是在中国,上世纪初留洋深造后,取了个名字叫奇异果,被商家包装为产自新西兰的水果,身价倍增,殊不知,奇异果和猕猴桃只是有不同口味而已。

猕猴桃,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就有了记载:“隰有苌楚(猕猴桃的古名),猗傩其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描绘猕猴桃的形、色时说:“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 

在《尔雅·释草》中也有苌楚,东晋著名博物学家郭璞把它定名为羊桃。湖北和川东一些地方的百姓仍把猕猴桃叫羊桃。

唐《本草拾遗》载:“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瘫痪不遂,长年白发,痔病,等等。”唐代诗人岑参的《宿太白东溪李老舍寄弟侄》诗中有“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的句子,很形象地写出当时人们用猕猴桃美化家居的情形。

宋朝开宝年间(973-974年)编纂的《开宝本草》曾记载它:“一名藤梨,一名木子,一名猕猴梨。”还说它“其形似鸡卵大,其皮褐色,经霜始甘美可食。”

元丰五年(1082年),唐慎徵在《证类本草》上说:味甘酸,生山谷,藤生著树,叶圆有毛,其果形似鸭鹅卵大,其皮褐色,经霜始甘美可食。”宋政和元年(1116年),药物学家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记述:猕猴桃,今永兴军(在今陕西)南山甚多,食之解实热,……十月烂熟,色淡绿,生则极酸,子繁细,其色如芥子,枝条柔弱,高二三丈,多附木而生,浅山傍道则有存者,深山则多为猴所食。

《安徽志》云:“猕猴桃,黟县出,一名阳桃。”李时珍解“羊桃”云,叶大如掌,上绿下白,有毛,似苎麻而团。此正是猕猴桃,非羊桃也。

清朝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记载:“今江西、湖广、河南山中皆有之,乡人或持入城市以售。”

1903年,有个在新西兰女子学校教书的女教师伊莎贝尔,利用假期到宜昌去看望她的姐妹凯蒂,当时凯蒂在宜昌当福音传教士,同时也教书。1904年2月伊莎贝尔返回新西兰的时候,把猕猴桃的种子带回到自己的国家。然后给了种果树的农场主兄弟爱里生,爱里生将它栽培后于1910年结果。后来新西兰栽培的猕猴桃都可以追溯到这个农场果园。由于它的味道符合当地人的口味,加上富含维生素,所以他们不断地对它进行驯化和品种改良。加上土壤和气候条件的适宜,他们终于取得了成功。

我国把它当作一种果树栽培则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并从新西兰引进一些优良品种。同时也大力发展自己的良种选育工作。根据有关报道:在1975年的时候,我国猕猴桃的产量就达500~800万斤,到20世纪90年代末已发展优质猕猴桃498万亩,仅河南西峡县就达4.9万亩。我国现在产的猕猴桃品质和果实的外观也很不错,以河南产的猕猴桃为例,个重一般在100克,大的可达350克左右。

猕猴桃除了可食用外,其药用价值也重新被挖掘并发扬。猕猴桃颗粒就是萃取了猕猴桃的营养成分和有效成分,辅以蔗糖而制作的中成药。可以用于孩童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猕猴桃颗粒不仅是对猕猴桃产品的深加工,也继承了我国中医药的优秀传统,并见证着猕猴桃不断发展、延续、衍生的未来之路(V信health99929)

纵观猕猴桃的发展之路,不难发现,从观赏到食用,从原产中国到新西兰培育,从发现药用价值到研制猕猴桃颗粒,处处时时在变,一直不变的是大自然对人们始终如一的馈赠,人们在漫长历史中孜孜不倦的劳作和智慧结晶的传承。

 
(责任编辑:热血青年)

推荐阅读

新闻推荐